从“舶来品”到世界第一,中国慕课如何跑在世界前列?
2018-04-24 13:35:03
  • 0
  • 0
  • 0
  • 0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产业,大学也是其中之一。

以往的大学授课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国家统招考试正式进入象牙塔,接受全日制的大学课程;另一种则是针对社会人士开放的进修培训,采取函授、周末授课等方式进行。总的来说,传统的大学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对地域限制相对严格,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眼中的知识不对称,很多渴望提升或终身教育的人要支付高额的时间、金钱成本才能学到相关学府的知识。

而互联网这个天生的连接者出现后,种种在线教育平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不光有大量社会教育机构在线授课,还直接动员了教育部、全国顶级高校等全新的知识共享参与者。

目前,中国慕课的开放课程已达5000门,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4月16日至1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等重量级中央媒体就接连点赞中国慕课,表示中国已经在知识共享领域跑在了世界前列。

要我说,这不是盲目自信瞎吹牛,而是又一个变轨超车的真实故事。这背后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知识共享正在从民间组织自发行为,发展为以国家队为轴心的全民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国土壤开出的特色慕课之花。

【新“国家名片”:中国慕课领跑全球】

4月18日,《新闻联播》播出了中国慕课专题报道,国内顶尖的中文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亮相,并肯定了其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的社会价值。

《新闻联播》是这样评价慕课的:“目前,我国建成的慕课平台有十多个,上线的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课程总量已据世界第一,让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也在4月17号为中国慕课点赞,认为中国慕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发展战略推动了教学理念、方法、技术、方式、模式的变革。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也在近期为中国慕课打call。几大喉舌集体表态,这个“中国特色”究竟是何方神圣?

简单介绍一下,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由美国顶尖大学在2012年陆续设立,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按课程设计完成学习和作业后,还有可能获得相关证书。一经推出,就有新加坡、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顶尖大学陆续效仿推出相关平台。

目前,我国建成的慕课平台有十多个,上线的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课程总量已据世界第一。其中,2014年由网易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携手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经与国内700多所高校机构达成合作,已经成为中国慕课的一面旗帜,是国内参与建设高校最多、开课数量最多、选课人数最多的慕课平台。

今年教育部推出的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中国大学MOOC入选了322门,超过其余11个慕课平台入选课程数总和,占比近七成,成为拥有最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慕课平台。入选的322门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全部免费开放给所有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和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对知识和继续教育的需求与高校有限的师资产能之间的矛盾。中国大学MOOC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生产力。要知道,教育不止意味着将优质内容搬上网就够了,还需要涉及课间评论互动、作业批改、进度管理等一系列训练体系。解决方法,就是加大供给、快速提升效率、兼顾公平和体验。

现在看到,中国大学MOOC平台一方面受到了来自国家系统(教育部及各顶级高校)的支持,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力落地。就像淘宝解放了零售生产力、微博解放了“信息”生产力一样,解放了中国高校的知识生产力,自然所向披靡,成为一张知识共享的新“国家名片”。

【帮助中国教育普惠破题立论:国家队助力慕课讲出“中国故事”】

我认为中国慕课能有效缩小目前尚存的相对距离的中美技术差异!

最近美国制裁中兴的芯片事件备受关注,与之相关的解读很多,但自主创新等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要真正实现创新,就要从教育普惠开始。

教育普惠,像是中国对目前的技术能力交出的一份答案,却绝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尤其是中国潜在教育人群散布广、有着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如果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恐怕很难为双方带来益处。想要真正实现对整体国民知识素养的提升,还要着重依靠互联网。

中国慕课最大的社会意义就是通过互联网磨平知识鸿沟。让众多非重点地区、职业人士、未能深造的人群,也能在线享受到名校教育,从而使得知识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乌托邦,但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创造奇迹的领域。

因此,做好慕课课程建设,正是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考量。目前,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就把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高举高打。具体执行层面,教育部迅速成立了专家组,关注美国慕课的高校课程共享模式,高校联动,探索出了集中优质高校力量促进知识共享的大学慕课新模式。

在中国,慕课成为高校的教学工具,通过优质高校生产内容,其他高校根据内容进行学习,促进了优质内容的流通。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西部和基础薄弱的高校,成为中国慕课最大受益者。

以第一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课程不仅覆盖了文史哲、工科、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成为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往常让学子们昏昏欲睡的思政课,基于平台提供的直播、弹幕、小组讨论等互动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互联网的基本技术,使名校的教学资源不再被地理限制所阻隔,把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充分连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期盼的教育公平、终身学习的可能,正在当下发生。

自主创新是一个可以提纲挈领抓住中国未来和产业命脉的思路,创新人才的培养、顶尖学府的知识流通就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中国慕课帮助教育普惠破题立论,这里面国家队“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支持功不可没。

令人欣喜的是,尽管起源于美国,但慕课已经讲出了“中国故事”。

【结束语】

其他共享项目,大多意在通过提高供需配置来节约资源甚至盈利,中国慕课则是一种带着公益目的的教育资源共享,它追求的是公平性和普惠性——通过技术手段让更多人参与高等教育,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除了直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共享优质精品高校课程外,中国慕课还通过多种公益活动,把优秀课程带到山区,让更多人可以因此受益,不再受地理、时间等等因素的限制。

去年11月,中国大学MOOC平台联合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斗阁中学共同发布了“一起看见更大的世界”公益计划,宣布将持续投入资金支持美丽中国支教的项目老师们进行支教服务;帮助更多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通过慕课方式,学习中国最好学校的课程。

同样,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中国慕课积累的资源和探索出的模式,未来也能快速成为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基于中国高校多种优质教育资源,慕课能积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高校和学习者探索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中国慕课模式的社会价值。

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知识工具,更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生产力进步的底层力量。只要敢于模式创新、扑下身子来做实践,就有可能成为推进教育普惠的先行者,也能以此抓住国家推动自主创新的大好机遇,打开知识共享平台的想象空间。

一句话,中国慕课颠覆性地实现知识红利社会共享,会让中美创新格局贴近全新的质变。知识领域的“世界大战”,也将成为未来几年持续发酵的深刻话题,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核心的慕课模式,将取得产业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